有幾次坐車途徑懷遠四橋的時候,在不經(jīng)意間聽到高德導航播報行程,“前方鳳凰橋,通過大約3分鐘......”。懷遠有荊涂二山,有遍地石榴,還沒聽說過鳳凰“大駕光臨”,可能自幼好奇心較強,禁不住想對鳳凰橋的由來一探究竟。
要說家鄉(xiāng)美,還真不是一句空話。大美懷遠,東有涂山古韻,西有荊山美景。從天而望,兩山兩水環(huán)繞,可謂山環(huán)水繞,林翠泉清,不得不說懷遠猶如人間小蓬萊!翻看關(guān)于懷遠的書籍,原來傳說里鳳凰真的來過,也真的有鳳凰橋,而且與仙人呂洞賓有一段神奇淵源。
話說有那么一個晴朗的天,呂洞賓優(yōu)哉游哉地在懷遠大街小巷游玩,“一人巷,二仙橋,三皇廟,四眼井,五棟碑,六角亭......”面對如此美景,他留戀難舍,就在駕起祥云將要離開的那一刻,忽然想起一位賣唱藝人的話:”這懷遠山清水秀好是好,就是進出城離不開渡船,渦河上有座橋就好了。”對呀!我何不在渦河上造座石拱橋呢?想到此處,呂洞賓手中的神劍一砍一揮,將一小山頭甩到渦河岸邊,瞬間變成一座氣勢宏偉的石拱橋。只見那橋的欄桿雕龍繪鳳,光彩照目,人見人夸,甚至有人說比趙州橋不知好多少倍呢。從早到晚,橋上車水馬龍,橋下千帆競發(fā)。懷遠通江達海,不是京都,勝似京都,撩得天上仙女也春心萌動,化作彩鳳,飛臨石橋,樂不思蜀。
俗話說:龍麟迭現(xiàn)有道之年,鳳凰不落無寶之地。
鳳凰棲落渦河石橋,于是一傳十,十傳百,百傳千......遠在金鑾殿上的皇帝聞之,認為鳳凰乃神鳥,鳳落人間必是自己治國盛明,天下太平所致,于是龍顏大悅,當即頒旨,年號“鳳儀”,敕令渦河石橋為鳳凰橋(民稱“鳴鳳橋”),七品懷遠縣令加官晉級升為四品。有詩云:“一橋通南北,雙水濟東西。長虹臥波上,曾有鳳來儀(拜)?!睆拇锁P凰橋名聲遠播,成為懷遠八景之首。
傳說總是美好,現(xiàn)實難免殘忍。明朝末年,赤地千里,餓殍遍野,群雄崛起,烽火連天。闖王李自成的兵馬經(jīng)鳳凰橋三次攻陷懷遠,縣官老爺為保頂上烏紗帽,強令民眾兵丁,扒了鳳凰橋。懷遠人思念“鳳凰”,在橋北建起了“引鳳街",在荊山開挖了“鳳凰池”,在黌學院中蓋起了“喚雞(棲)樓”,盼望枯木逢春,鳳凰棲落。然而,自毀橋拒“寇”,越清、民國幾百余載,鳳凰再也沒有來儀。
其實,世上哪有什么鳳凰,它不過是人們想象中的圖騰。要想在濤濤渦河上再筑一座橋來,也只有在新中國才可能變?yōu)楝F(xiàn)實,才有可能讓那位仙女移步“鳳凰橋”。20世紀50年代,交通部組織蘇魯豫皖等六省造橋?qū)<铱辈樵O計,動員數(shù)千工匠戰(zhàn)洪水、斗塌方,拼搏六個寒暑,一座民族風格的花崗巖石拱橋——渦河大橋飛越粼粼碧波之上。為了加快懷遠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,方便渦河兩岸群眾來往,碧波蕩漾的渦河之上先后建起五座大橋,我想過不了多久,懷遠城區(qū)可能還要興建第六座大橋。